热度 4|
先出几条结论:
一、乐手演奏水准和录音水准较高时,实录一定比用采样好,起码不会比采样差。反之则可能还是采样更好。
二、作品越趋向于目标乐器(或音色)独立呈现的(如独奏作品,音乐小品等),实录一定比采样好。
三、作品越趋近于点状音色呈现的(如打击乐、弦乐拨弦等),采样的表达越真实。而越趋向于线状呈现的(如弦乐长弓,弦乐和弹拨乐揉弦、滑音,连音等),采样与实录差距越明显。
四、采样更容易获得干净而准确的素材,同时与人力成本相比也更具优势,因此制作投入越高的项目,实录素材的比重越高,反之则采样比重越高。
接下来说一下上述结论的理由与依据:
首先,采样音色在样本采集的过程中,目的是针对器乐本身的,即我们需要制作符合这件乐器特质的音色,或符合采样应用方式的音色(如采集吉他单音还是扫弦)。而实录的目的,不单单是器乐本身,还涵盖了对作品的表达和理解。正如其他回答中的核心词——“情感”,实录带给我们最多的就是情感上的表达与处理。现在制作的手段越来越强大了,我们也有很多手段去处理情绪,但目下而言,基于采样的调制所营造的情绪处理,还无法在乐器演奏这个维度上取而代之。这是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具体表现上,采样音色在实录时,我们可能只有一种方法,或采用多种采样叠加比例来控制我们想要的音色(当然,你可以换别的厂牌的音色)。而在实际录制中,我们每一次的布局,根据作品本身的要求可能都会制定一些不一样的录制方案,而这种调整是直接地从根源上调整音色,与后期的再调制,差别很大。
其次,是空气底噪的真实感。任何真实空间都会存在底噪,即便是在布满声劈的消声室里,可能依然会存在10-20dB的底噪。在采样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是对单音进行采集,而在采样的使用中,我们常常会将若干样本叠加使用,如一个四部和声的长音。这时自然空间的底噪会成倍增加,但这一点,在实录过程中,是不会引起变化的。而越底的底噪意味着越高的信噪比和约大的动态呈现。这一点上会是采样不如实录的一大问题,尤其是在弱奏时会特别明显。但有些采样音色正视了这个问题,它们将样本进行降噪,或者在降噪基础上还另外叠加一点自然空气噪声。或许这样会有所改良,但降噪本身引入的失真,这个我持保留意见。
第三,乐器本身内部共鸣的影响。我们可以做个实验:在钢琴上,我们先轻轻地按下中央C,使其止音器离开琴弦而不发声,这时快速锤击它的低八度的小字组C音,我们随后可以听到一个持续较弱的中央C音出现。这是泛音,是因为中央C的音高正好是小字组C音的第一泛音。在锤击小字组C时,引起了中央C琴弦的共鸣。另外再做一个实验:在钢琴上当你踩下延音踏板时,按住一个音,你可以听到绵延的长音。而不踩延音踏板时,你虽然也能听到绵延的长音,但似乎音色没有踩住踏板时那么丰富。这也是因为未踩延音踏板时,只有按下的音琴弦上的止音器被松开,而踩下延音踏板时,所有弦的止音器都松开了,这时按下的音会引起其他所有琴弦或多或少的共鸣。上述两个实验,在电钢琴上和采样音色的采集过程和还原过程中都是没法实现的。这其实是乐器本身腔体内部共鸣引起的变化。钢琴的案例比较突出,便于我们理解其客观的存在和意义。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