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入”音乐教育领域的电脑软件
舒 泽 池
重新发表的说明:这篇文章大约发表于2004年,应《演艺设备与科技》杂志之约而作,只能是个概述,而且资料也只能截止于2004年。那时《乐理新思路》和《音乐考生听力冲刺》刚刚问世,《新编雷·卡法国视唱教程》还没有完成。传统的“课件”概念虽然已有重大突破,但是《音乐之门》体系尚在酝酿之中,“数字音乐教育”的“四项基本要求”尚未成型,更为重要的是“人人音乐”理念尚未提出。所以,这篇文章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以致开始时并未收入博客。最近因一些朋友需要了解数字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我又没有时间另写或补充,只好这样原样发表出来,一字未易,有些不甚妥当的词语,也就作为历史留存吧。现代“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实在是太快太快!一篇文章几年就觉得过时了——想想真有点可怕啊!
差不多在二十年前,“MIDI”传入中国不久,关于“MIDI”即“Music Instrument Digital Inteface”的中文译名的问题,一般都译为“乐器数字接口”,而笔者认为更准确的译名应是“音乐设备数字接口”,关键在于“Instrument”这个词,并不是只指“乐器”,而是包括着一些与音乐相关的设备,例如音响设备和灯光设备,“MIDI”能够实时控制它们,使得舞台上的音响和灯光根据音乐的起伏即时变化,比用人工控制准确、细腻得多。从“MIDI”开始而不限于“MIDI”,数字技术与音乐相结合,产生了电脑音乐,不但创造出“电子乐器”这个乐器发展史上的奇葩,而且全面地影响了音乐事业的发展。笔者在九年前的一篇文章《电脑音乐刍论》中写道:电脑音乐是音乐艺术与现代电子技术交融的结晶。电脑音乐对于人们的音乐生活,已经和正在产生着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其中包括:
音乐的创作——电脑音乐提供了音色素材的崭新领域,开拓了创作技法的广阔天地,衍生出一个新的专业即电脑作曲专业;
音乐的演奏——电脑音乐突破了自然乐器的物理性能的限制和人类演奏时生理机能的约束,扩大和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段;
音乐的传播——由于电脑音乐改变了沿习数千年的音乐产生和传播的方式,置创作、表演、制作于一炉,融作曲、演奏、指挥、录音为一体,能够真正实现作曲家的想象、演奏家的技巧和欣赏者实际聆听的音响的重合和统一,所以对于提高音乐创作和演奏的质量和数量,对于简化音乐制作的过程,从而降低音乐传播的成本,提高音乐传播的效率,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音乐的研究——电脑音乐将微机技术和远程通迅引入音乐研究过程,将科学分析手段引入艺术感知领域,在研究的观念、方法、规模和效率等方面,都为音乐研究事业打开了新的视野,展现了新的前景;
音乐的教育——电脑音乐能够综合以上在创作、演奏、传播、研究诸方面的成果和优势,对于普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特别是对于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产生独特的、卓越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全民基本音乐素质较差,国家和人民的财力、物力相对不够富足的条件下,电脑音乐所能发挥的作用,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意义尤为重大。
这些在当年更多“纸上谈兵“色彩的论述,至今已经有了许多实质性的发展。先进的技术总是具有强烈的“扩张性”,数字技术亦不例外,说电脑软件“闯入”音乐教育,用词略有夸张而事实大体如此,因为它是不请自来的,因为它使得许多人张皇失措,因为它已经和正在对音乐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式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限于篇幅,本文只介绍以学习音乐技能为主要功能的音乐教育软件,音乐欣赏软件不在其内。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音乐教育也应该以声音为根本,以声音作为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音乐教育的基本要素,就是在听觉信息(声音)和视觉信息(文字、乐谱和其它图形)之间进行迅速的、即时的转换。可是千百年来,人们只能以乐谱形式记录音乐的过程而不能记录音乐本身,只能以文字或图形阐述音乐的理论而不能再现作为声音的音乐本体。如果一本文学教本通篇没有文字,如果一本美术教本通篇没有图画,我们会觉得那是荒唐的、不可思议的;有史以来的音乐教本全都没有声音(称之为“千古缺失”),我们却习以为常的接受下来了!难道还有比这更荒诞的事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电脑中PC和Apple的鸿沟是非常鲜明的,在声音媒体方面,Apple远远领先PC。所以并不奇怪,当Macintosh已经出现了许多音乐软件的时候,在“黑暗的Dos”还是一片空白。这里介绍一个十多年前的Mac音乐软件“Eartraining”,是用作音乐听觉训练的。看它的界面,没有彩色,非常朴实,但是音乐功能相当好,具备了音乐听觉训练的基本内容,是一款典型的教学辅助软件。后来的听力训练软件,大体上没有超越它的框架。

从Dos直到Win31,音乐始终是Mac电脑的“专利”。“Music Lesson”是较早的一个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乐理学习辅助软件,主要供学生课下练习之用;“Pratica Musica”类型相同,似乎有些后来居上。限于当时硬件条件,界面都很朴实,也都没有彩色,在美国的学校中使用相当广泛,老师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基础不够,就“叫他自己练软件去”。在国内,虽然在1997年由“苹果电脑音乐中心”将“Pratica Musica”进行了本地化,可是由于Mac电脑价格贵,数量少,所以实际影响不大。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随着电脑硬件(主要是CPU速度)的进步,音乐教育软件的界面也逐渐不那么“朴实”,特别是为幼儿设计的音乐软件,总要“好看”一些才行。“Midisaurus”就是供幼儿音乐启蒙之用的,不但好看,而且好玩,孩子们看了一定喜欢,就和做游戏一样,虽然涉及的音乐知识不是很深,但是从小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不是更重要吗?

另一个软件是“Kidmusic”,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小小孩”和“大小孩”设计,其中的音乐的成分更多些。这里的图片是“大小孩”软件的一个界面,乐谱下面标有唱名,而且是“可变do”唱名(即我国一般说的“首调唱名”),这些唱名还能够由电脑“唱”出来。这两个软件都是Mac的软件,在国内至今从来还没有介绍过。

同样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PC的硬件逐渐进步,特别是“Windows”越来越聪明,终于发展到“Win98”,将Dos赶到后台,音乐这个角色终于能够在PC电脑中占据一席之地了。这时,PC才逐渐有了自己的音乐教育软件,当然,最好的软件还是从Mac平台移植过来的。上面说到的“Music Lesson”和“PraticaMusica”,还有和“Eartraining”类型相同但是更为出色的听力练习软件“Auralia”,在1997年以后的几年间,很辛苦的相继开发出了PC版本。其中“Auralia”于2003年由中音公司本地化并改名为“灵听”公开发行,在专业音乐院校中有一定影响。而“Music Lesson”和“PraticaMusica”在国内却无人问津,可能是信息不太通畅吧。

笔者曾参与Mac版“Pratica Musica”的本地化工作,感觉到这个软件虽然非常好,程度也够专业,但是从使用到内容都并不十分适合我国音乐教育的需要。因此早在1998年就主持开发了中国音协“音乐基本素养”水平测试软件,最初是Mac版,后来经“蓝色梦幻音乐软件”接收后改为PC版(本来是Mac和PC兼容,随着Mac在我国完全退出音乐教育市场,Mac版已渐渐失去意义了)。这套软件应该说是我国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在许多省份得到相当范围实际应用的第一套音乐教育软件。和“Pratica Musica”一样,也是一套教学辅助软件。

时光逐渐进入世纪之交,有一套音乐教育软件不能不提,那就是“Music Ace”,包括程度不同的两个部分。除了界面和软件编程比“Music Lesson”有所提高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不再是过去的主要供学生练习之用的辅助软件,而是更像一部“教程”,由一个跳来跳去的小老头“Piccolo教授”给学生上课。这套软件在世界影响很大,我国台湾省专门有学校介绍和推广它,并且进行了繁体中文的本地化,不知道实际推行效果怎么样。它的优点是结合了教程,而且活泼生动,但是课程的安排太具体、太死板,没有了教师的用武之地;同时,按我国的教学实际来说,进度太慢,程度太浅,又很难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所以,至今没有人将它引入中国大陆。还要提及的是,这套软件也是跨平台的。

进入本世纪不过三四个年头,却是我国音乐教育软件发展的开拓时期。由新加坡“创新”公司设立的“WaWaYaYa公司”开发了适合幼儿素质教育的《WaWaYaYa漫游音乐王国》等一套四个软件,从软件整体设计到美术界面、音乐功能,都是比较成功的。作为针对幼儿的音乐启蒙,音乐程度必定非常浅,因此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软件。

此后,“蓝色梦幻音乐软件”在为九年义务制音乐教科书配置18张多媒体教学光盘的同时,开发了我国第一个简谱学习软件“简谱学习二十课”,既有国外软件好看、有趣的特点,又汲取了“Music Ace”的思路,将教程与练习融合一起,但是不像“Music Ace”安排得那样过细过死,加强了更高层次的交互性,便于教师和学生灵活使用。

以上提到的几个软件,无论国外的还是国内的,除了“Pratica Musica”和“Auralia”的部分内容能够达到专业音乐水准,总的讲还是不能满足专业音乐教育的要求。在音乐学习中,无论学习的专业是演奏、演唱或是作曲、指挥,乐理和听力是人人要学的两门既区别又联系的基础课程。“蓝色梦幻音乐软件”瞄准这两门基础课程,以两年多的时间终于开发出了一套“乐理新思路教程”,包括两本书三张光盘,首创“软件教程”和“书面教程”的概念,将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同时交由书本载体和软件载体来完成,不再是过去所谓“书配盘”或者“盘配书”,创造出一种“音乐教育载体的新型组合”。另外一个重要特色是提出了“降低门槛,细化台阶,有快有慢,有分有合”的方针,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优势,打造个人化、个性化的课程,为教师和学生开辟了非常广阔的自由空间。这样的思路和做法,在国际上也是十分领先的。


电脑软件“闯入”音乐教育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大体上如笔者1998年的一篇文章中所述,可以概括为:实践性、综合性、灵活性、生动性、参与性、效率性、科学性,从更高层次来说,会对音乐教育的教育资源、教育方式、教育机会带来深刻的、根本的影响。本文的任务只能是对此做一个非常简略的介绍,虽然不少材料都是第一次发表,也只能点到为止。如果能够让读者开开眼界,再一次领略数字技术的“厉害”,也就达到笔者的目的了。
作者博客:http://everyonesmusic.blog.hexun.com/13912943_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