Музыка:В.Соловьев-Седой Слова:
Л.ЧуркинИсполнитель:
Большойдетский хорСолист - Сережа Паромонов
深情的告别
——评俄苏歌曲《海港之夜》
如果有人问:在俄苏歌曲里哪一首最美?恐怕谁也回答不了。因为,俄罗斯音乐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其中,优美的、雄壮的、活泼的、深沉的、忧郁的、悲伤的……各种歌曲如同百花盛开,美不胜收,却又各具特色,难分轩轾。但是,如果要问:在歌唱海港的歌曲里哪一首最美?相信,只要是粗通俄苏歌曲的人,谁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海港之夜》。
关于《海港之夜》,薛范先生在《苏联歌曲珍品集》里这样介绍:
卫国战争的第一年——1941年的第二个月,德国法西斯已经逼近涅瓦河畔的列宁格勒城下。列宁格勒的工人、学者、大学生和文艺工作者纷纷组成了志愿队伍去构筑城防工事,要把城市变成不可摧毁的堡垒。8月的一个傍晚,作曲家瓦•索洛维约夫-谢多伊(1907-1979)去一个港口帮助装卸木材。尽管距离前线不远,但这时候却显得分外宁静。只有偶尔可听到远处沉闷的炮声。锚地泊着“马蒂号”布雷舰,从舰上送来隐约的手风琴声和忧郁的歌声。
作曲家后来回忆到:“我们的工作结束了,久久地听着海员们的歌唱。我想,也许他们明天就要踏上危险的征途。要是我把今天这个意想不到的宁静美好的夜晚写成歌曲多好,并且这首歌应当是抒情的或真挚的……不知怎么地,我心里自然而然涌出了一句歌词:‘啊,别了,亲爱的海港!’……从港口回到家,坐下来就开始写曲。过两天,歌曲写成了。”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把自己的构思告诉诗人阿•丘尔庚,丘尔庚很快填上了歌词。作曲家把歌曲拿给文艺界的朋友看,许多人认为这首歌不合时代,在如此严峻的年月里,它未免过于宁静、抒情和忧伤了。
半年过去了。1942年春,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率演出小组去加里宁战线。一天,他们在距前沿阵地只一公里半的窑洞里为战士们演出。全部节目演完之后,战士们还要求唱一些“动心的”歌曲,于是作曲家想起了那首《海港之夜》。
“于是我唱起了‘啊,别了,亲爱的海港!’……” 窑洞里的战士不多,约三、四十个,从第二段起,他们就跟着我唱起来。我感觉到歌曲是受欢迎的,它扣动了人们的心弦。它有生存的权利。”
从这次不寻常的首次演唱后,歌曲从一条战线流传到另一个战场。不久全苏广播合唱团在广播中演唱了这首歌,全国都开始唱了起来。最值得纪念的是:1942年在被法西斯军队围困的城市塞瓦斯托波尔还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印刷、出版了《海港之夜》的歌片。
薛范先生的以上介绍使《海港之夜》愈加感人。
根据常识,歌曲的创作过程一般都是先有词、后有曲,这首歌曲好象反其道而行之,其实不然,创作之初,作曲家心中已经有了“啊,别了,亲爱的海港!……”这样的立意,即,从某种意义上说,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也是词的始作俑者,而后,在诗人阿•丘尔庚的笔下得以扩展,臻于完美,所以,还是没有违背歌曲的创作规律。这里,我们当然不可低估阿•丘尔庚的作用,因为,曲后填词必先受制于曲,所以,词作家不可能轻松。
《海港之夜》的中文翻译,笔者手头有王毓麟先生和薛范先生的两种译配。王毓麟先生的译配如下:
《海港之夜》
阿•丘尔庚词,瓦•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曲,王毓麟译配
一、唱吧,朋友们,
明天要远航,
航行在黎明前的薄雾中。
快乐地歌唱吧,
敬爱的老船长,
让我们一起来歌唱。
二、晚风轻轻吹,
月色泛银光,
我们快乐纵情歌唱。
为深厚友谊,
为海上工作,
让我们一起来歌唱。
三、静静的海港上,
水波在荡漾,
夜雾弥漫着海洋。
浪花敲击着故乡的海岸上,
远远琴声悠扬。
副歌(重复一遍):
再见吧,亲爱的故乡!
明天将航行海上。
在黎明时候,
在船尾后方,
亲人的蓝头巾在飘扬。
和很多歌迷一样,我在吟唱这首歌曲时,往往情不自禁地将歌词“敬爱的老船长”唱成了“亲爱的老船长”,觉得这样不仅演唱更为方便、与曲子的配合更为贴切,感情上似乎也得到了更为彻底的释放。久而久之,习惯成了自然。于是,有时想:如此“离经叛道”,不知是否可行?
想不到无独有偶,笔者收集的《海港之夜》的名家演唱里,杨洪基先生也把“敬爱的老船长”唱成了“亲爱的老船长”,实在令人兴奋。
杨洪基演唱的歌词以王毓麟先生的译配为主,个别地方结合了薛范先生的译配,再加以若干改变。浑厚的嗓音,独具特色的“美声民族唱法”深沉而又宽广,充满了感人的力量。副歌的重复由男声合唱担任,有力地渲染了气氛。
中国音协爱乐男声合唱团的演唱(佟军、吴晶、沈小光领唱)的歌词以薛范先生的译配为主,个别地方结合了王毓麟先生的译配。整个演唱的速度较之原唱更为舒缓,使感情表现更为充分。每段的开始由一人领唱,副歌则根据歌曲情感的过程需要,采用小合唱、轻声合唱或大合唱的形式。最后一段副歌的合唱,末尾转为飘忽的轻声,持续渐进,趋向于无,似乎军舰远去,余音袅袅,植入了听众的心中。演唱过程的音量变化控制得确到好处,可谓匠心独具,实在值得称道。
看来,当代歌唱家在演唱外国歌曲时,已经不再拘泥于原始的译配,而侧重于方便演唱、容易为听众听懂,以此为目的,在符合原意的前提下对歌词加以微调,乃是一种新的探讨。
唯一不变的是俄语的原文歌词。
在俄罗斯,《海港之夜》的演唱五彩纷呈,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苏军亚历山大罗夫红旗歌舞团和约瑟夫•科布松的演唱。
亚历山大罗夫红旗歌舞团的演唱全部为男声,由二位男声领唱辅以合唱组成。演唱过程中,无论人数多少,力度的控制恰倒好处:时而豪迈,豪迈处气吞山河;时而轻巧,轻巧处柔情蜜意。伴奏则如咽如诉,将离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约瑟夫•科布松的演出,外着白底黑条纹西装,内穿白衬衫,由八位黑上装的男声配合,如同众星拱月。科布松的表现平易近人,亲切大方,沉稳从容。虽然神态内敛,却掩不住演唱的大气磅礴,不愧“俄罗斯首席男中音”。视频中,观众或凝神聆听,或轻轻哼唱,显见对于这首歌曲的热爱。后半部,在科布松的示意下,有几个观众站了起来跟唱。此时,跟唱的观众未显轻狂,聆听的观众始终安静,表现出高度的文化素养。演员和观众充分默契,情感水乳交融。
无论是中文的演唱还是俄语的原唱,音乐的内涵是相通的。流淌的歌声激起了无限的遐想,眼前仿佛看到:皎洁的月光,宁静的海港,静静停泊在海面上的军舰。暗蓝的海水无边无际,推涌着白色的浪花款款而来,轻轻敲击着漫长的海岸。阵阵夜风经久不息,从远处的军舰上送来了隐约的手风琴声和忧郁的歌声。海边,美丽的姑娘和英俊的水兵在细语话别……翌日黎明,军舰冲破海上的薄雾,乘风破浪,奔赴前线。船尾,挺立的水兵面向岸边庄严敬礼。岸边,姑娘亭亭玉立,怀着无限的依恋目送军舰远去,挥舞的蓝头巾在晨风中飘扬。如此深情的告别,怎不令人耸然动容?
《海港之夜》使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崭露头角。此后,他陆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当歌唱的时候》(1943年)、《春天来到我们的战场》(1944年)、《共青团员之歌》(1947年)、《出发》(1955年)、《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56年)等等,荣获苏联人民艺术家、列宁文艺奖、斯大林文艺奖。
《海港之夜》诞生在残酷的战争里,诞生在血与火的搏斗中。兵临城下,生死未卜,却处变不惊,泰然镇定地创作出如此优美、宁静、抒情的歌曲,傲立于艺术之林,这就是俄罗斯!伟大的俄罗斯不朽!浪漫的俄罗斯不朽!
欢迎光临 谱谱风 (http://13so.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3 |